近日,迎着秋日暖阳,在马村区待王街道西待王村的小广场上,十几张板凳,一群村民,一场关于移风易俗的“板凳课堂”热闹开讲。志愿者们用自编自演的《移风易俗三句半》传递着文明新风,台下村民听得频频点头;理论宣讲员顺势而上与群众互动问答,解读政策的同时,剖析陈规陋习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,让文明理念入脑入心。

这是待王街道以“制度约风、宣传育风、典型树风”三维发力推动文明殡葬的生动缩影。为让文明治丧从“政策要求”变“自觉行动”,该街道先抓制度筑基,以“一约四会”为核心,推动9个村(社区)修订公约、明确丧事简办标准,“两委”干部牵头优化“四会”建设,选拔威望高的党员群众参与其中,共同营造文明殡葬理念。

宣传润心紧随其后。该街道线上线下齐发力,线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,动员道德模范、文艺“草根”等组成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伍,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;线上通过公众号、微信群等推送相关政策,拍摄移风易俗短视频讲述身边先进典型事迹,形成“线上热议、线下践行”氛围。
典型引路,以“关键少数”带“绝大多数”。义门村老党员陈希廉在老伴去世后,主动找到村委商量,丧事一切从简,用实际行动响应移风易俗号召,让人动容。该街道用身边人、身边事教育群众向榜样学习,引领村民崇德向善向好、见贤思齐。如今,文明新风不仅扮靓了乡村“颜值”,更厚植了乡村“内涵”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。(刘旭 马莹洁 张田田)